為貫徹落實《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文件精神以及《廣東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有關工作部署,加快培育湛江前沿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形成特色鮮明、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前沿新材料產業體系,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全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總目標,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支撐作用,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前沿新材料大企業、大項目、大平臺、大園區、大環境建設為主要抓手,重點實施前沿新材料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創新平臺建設、創新載體提質、創新主體培育、創新生態融合等重點任務,推動前沿新材料產業集群向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發展模式轉變,開創湛江前沿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二)總體目標
到2025年,前沿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取得突破性進展,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0%以上,實現營業收入翻一番;力爭在前沿新材料領域建成1家以上省級創新平臺,新增3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打造1個具有競爭力的特色園區,技術、人才、資金、土地、數據等產業要素的資源配置更加優化合理,具有生態主導力的前沿新材料“鏈主”企業培育成效更加突顯,“鏈主”企業帶動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新格局更加明晰,集群產業鏈上中下游延伸拓展更深更廣、協同聯結更加緊密,為推動全省基本建成世界級前沿新材料創新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研發和制造高地作出重要貢獻。
二、重點發展領域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產業所需、立足現有技術基礎、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在先進金屬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醫用材料、海洋材料、新型復合材料等重點領域,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催生一批具有示范引領、輻射帶動的科技成果。
(一)先進金屬材料。一是加快突破先進金屬材料制備和深加工關鍵技術,積極發展陶瓷、鑄造、耐火、石化、醫藥、紡織、航空航天等領域應用的高純度鋯金屬、鈦金屬材料。加快推進鋯英砂、鈦精礦等加工制造技術研發,推進氯氧化鋯、化學鋯、電熔氧化鋯、碳酸鋯等鋯化學制品以及鈦合金、鈦白粉、四氯化鈦等鈦化學制品的加工生產。二是重點開發高性能鋁/鎂合金材料、高質量高溫合金產品、金屬基復合材料等技術研發,加強先進金屬材料在汽車、海洋船舶、海上風電、智能家電等領域本地化應用。
(二)新能源材料。一是突破鋰離子電池材料。開展石墨烯、硅納米等鋰離子電極材料的研究,加快推進人造石墨負極材料、天然石墨負極材料、膨脹石墨以及下一代硅碳負極材料,提升硅碳-石墨的復合匹配能力,抑制硅碳負極膨脹、延長循環使用周期。開展氨基蒽醌等聚合物鋰離子電極材料研究,重點推動大容量聚合物電極材料在二次鋰電池、鋰硫電池、鈉電池中的應用研究等。積極推動新能源電池電解液研究,加快無水乙醇蒸餾技術改造,推進乙醇和食用酒精為主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生產制造。二是開展高性能的燃料電池材料研究。重點加快對可用于光解水制氫及新型催化劑技術研發,推動鐵鈷鎳系電催化產氫材料研發與利用,加快儲氫等關鍵材料研發,提升氫新能源制備效率。
(三)生物醫用材料。大力推進生物醫藥材料、組織工程材料、介(植)入材料、醫用衛生材料等新型生物材料研發。加快南藥和道地藥材藥用資源的研究開發與應用,重點布局熱帶特色藥用植物和活性物質的研究,研究高良姜的種植和深加工技術,加快高良姜中PDE4酶抑制劑及抗抑郁活性的應用研究。利用中醫藥材料重點推進器官損傷修復共性技術、干細胞臨床轉化技術研發。重點開展海馬、海參、牡蠣等海水養殖生物技術研究,積極研發海洋生物創新藥物和海洋保健品。
(四)海洋材料。一是大力發展海洋生物材料。探索以海藻與海鞘背囊為原料的纖維素制取技術,推動高結晶度、高長徑比和強力學性能的納米纖維素應用與產業化。發展以海洋生物霞水母為原料提取膠原蛋白技術,探索海洋膠原蛋白基人工骨修復材料的制備技術,推動海洋膠原蛋白應用。加大貽貝膠蛋白基醫用粘合劑和工業用粘結劑的技術研發,積極開發貽貝膠蛋白產品。提升牡蠣膠原蛋白利用效率,加大高純度特定肽分離純化技術研究,推動惰性蛋白向活性肽的轉變。二是大力發展海洋工程材料。面向船舶、海上平臺、海洋牧場等海洋工程需求,重點研究生物降解高分子基環境友好防污材料、低表面抗黏附防污材料、環境友好防污劑、耐腐蝕材料及相關配套材料。積極開展海洋鋼筋混凝土材料研發,重點在海工鋼筋混凝土耐久性檢測、抗臺風與防腐防污等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五)新型復合材料。一是重點發展橡膠。大力發展高品質天然乳膠,突破乳膠穩定體系設計、分子結構改性等關鍵技術。大力發展高性能天然生膠,加大天然橡膠機理和性能研究,突破結構變異、熟化工藝等影響橡膠性能的因素分析。大力發展改性橡膠材料,重點研究橡膠深加工技術,制備高性能天然橡膠新材料。二是重點發展劍麻。加強對劍麻纖維復合材料及性能的研究,重點開發高性能水泥基復合材料及劍麻與其他纖維素混合研究,加大劍麻纖維增強聚乙烯復合材料制備技術研究。培育高性能的劍麻新品種,推動劍麻材料在造紙、紡織等多領域規模化應用。三是重點發展菠蘿纖維。加強高性能菠蘿纖維、超肽酶、生物酶等高附加值技術研發,推動具有吸濕、透氣、抗菌等性能的菠蘿纖維產品市場化應用。四是重點發展改性材料。依托巴斯夫、中科煉化等重點企業,加強對石油、化工等領域改性材料的深度研究,探索通過添加抗靜電劑等技術方法改善材料原有性能,研發新型改性材料。
三、主要任務
(一)實施核心技術攻堅行動,夯實產業集群基礎
1.提高前沿新材料基礎研究能力。瞄準新材料重點領域,支持廣東海洋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嶺南師范學院等高校主動對接國家、省重大項目,加快布局一批基礎研究領域重大科技專項,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源頭動力。持續開展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以技術創新變革支撐產業動能轉換,助力解決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卡脖子”問題。加快在先進金屬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醫用材料、海洋材料、新型復合材料等方面實現創新突破,形成一批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責任單位:市科學技術局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廣東海洋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嶺南師范學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2.突破前沿新材料核心技術。以重大研發平臺和重點企業為依托,面向生命健康、新能源、海洋科技等重點領域的戰略需求,圍繞前沿新材料核心裝備、精密儀器設備以及關鍵部件系統開展科技攻關,積極布局產業急需的戰略性、前瞻性、顛覆性技術。圍繞先進金屬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醫用材料、海洋新材料、新型復合材料等領域,突破“補短板”關鍵技術,提升“鑄長板”核心技術,布局“謀長遠”前沿技術,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前沿新材料技術體系。(責任單位:市科學技術局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局、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引導企業圍繞市場需求,不斷開發前沿新材料領域的實用性新產品,增強高質量的產品供給能力。聚焦薄弱環節開展產業鏈協同創新,著力解決裝備、材料、技術短板,進一步夯實前沿新材料在制造業中的關鍵基礎作用。鼓勵企業加快新材料工藝技術、產品成果高效轉化,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對接協作,打造優勢互補、分工協作、融合發展新格局。深化本土前沿新材料產品推廣應用,充分利用國家、省新材料產業促進政策,組織企業積極申報國家和省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爭取更多推廣應用名錄。鼓勵生產和應用單位申報國家和省首批次新材料產品應用保險補貼支持,加快首批前沿新材料產品市場應用范圍。(責任單位:市科學技術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動新興技術賦能產業轉型。鼓勵自主創新能力強和帶動作用大的科技型骨干企業開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促進人工智能、下一代通信技術等新興技術在前沿新材料全產業鏈集成運用。鼓勵先進生產自動化控制技術在生物醫用材料等領域應用實施,建設現代化前沿新材料的生產基地,推動前沿新材料研發、制造模式變革和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鏈沿高新技術、高附加值、低碳環保方向發展。(責任單位:市科學技術局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局、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實施創新平臺支撐行動,增強產業發展動能
1.構建多層次實驗室體系。以湛江灣實驗室為引領,重點扶持廣東省天然橡膠加工重點實驗室、湛江市海洋生物材料研究重點實驗室、湛江市新材料與環保技術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快引進集聚國內外行業內知名科研院所和大型高新技術企業等創新成果落地,扶持駐湛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骨干企業聯合組建實驗室,對新認定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等予以資金資助。(責任單位:市科學技術局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局、湛江灣實驗室按職責分工負責)
2.建設高水平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打造一批前沿新材料領域國家級、省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依托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型骨干企業,鼓勵創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和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制定“一企業一技術中心”計劃,推動企業設立研發機構,著力提升前沿新材料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充分利用湛江科研洼地優勢,積極引進國家級、省級科研院所、高水平大學來湛建立技術轉移機構,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建設。探索建立新材料測試評價體系,積極推動新材料測試評價平臺相關行業中心以及區域中心的建設,為前沿新材料研發和推廣應用提供可靠的技術質量鑒定和應用評價。(責任單位:市科學技術局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督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快建立湛江市前沿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深入打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緊密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促進產學研各方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積極發揮湛江前沿新材料領域各類研發平臺引領作用,圍繞產業實際需求,組織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開展重大科技項目的聯合攻關。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術人員以技術入股方式引進投資者成立企業。實施科技特派員計劃,推動科技特派員深入企業,開展技術合作、技術幫扶。(責任單位:市科學技術局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局、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實施創新載體提質行動,強化區域協同聯動
1.重點推進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對標國內一流高科技園區,強化高新區引領輻射作用,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完善建設、運營、招商、管理和園區服務等模式,廣泛集聚國內外前沿新材料領域高端創新資源,加快推動湛江國家高新區爭先進位,打造成為湛江前沿新材料產業發展主陣地,輻射帶動其他區域聯動發展。依托奮勇高新區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優勢,重點聚焦鋰電池材料領域,引進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入園,建設國際先進水平鋰電池科研基地。支持省級高新區創建國家高新區、優勢產業園區創建省級高新區,打造前沿新材料產業高端化、集群化發展的重要基地。(責任單位:市科學技術局、奮勇高新區管委會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局、工業和信息化局、自然資源局、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謀劃建設一批特色園區。圍繞前沿新材料重點發展領域,依托東方紅農場、湛江農墾等發展基礎,加強現代劍麻產業園、菠蘿優勢產區產業園等建設,并繼續高標準謀劃建設若干個具有湛江本地優勢的特色園、專業園、科技園。發揮各類園區區位、資源、產業等優勢,推動關聯企業入園發展,提高產業集聚度和顯示度。支持園區完善產業服務體系,面向產業開展技術創新咨詢、成果轉化、金融支持、異地孵化等服務,提升科技創新成果在園區落地效率。(責任單位:市科學技術局和各縣(市、區)政府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局、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促進孵化載體提質增效。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鏈條,為雙創主體提供全生命周期、全創新要素的“創業-企業-產業”專業化服務。培育一批前沿新材料領域國家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引導孵化載體向國際化、專業化、生態化方向發展。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企業和孵化器開展深度合作,探索飛地孵化器、離岸孵化器等創新模式,提升孵化器孵化能力。強化與國家級高新區及湛江灣實驗室等創新平臺與產業發展需求對接,提升創新載體的實用性和精準性。支持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向孵化體系后端探索,建設一批創新創業加速器,為從孵化器畢業的高成長性企業提供充足的場地空間和個性化服務。(責任單位:市科學技術局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實施創新主體培育行動,引領產業跨越提升
1.加快培育科技型骨干企業。圍繞全市前沿新材料發展重點和目標,建立科技型骨干企業庫,遴選一批前沿新材料產業“鏈主企業”,對鏈主企業實行“一企一策”,給予資金、政策、人才、平臺建設等方面優先支持。對科技型骨干企業庫實施動態管理,確保企業庫及時性和準確性。定期收集科技型骨干企業需求,及時協調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充分發揮科技型引領支撐作用,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專注擅長領域,加強技術儲備,著力打造具有自主可控技術的創新產品。鼓勵企業通過技術合作、資源共享等方式,帶動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責任單位:市科學技術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局、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鼓勵前沿新材料領域企業在研發機構、研發隊伍、研發項目、研發投入、知識產權、成果轉化、企業管理等多個方面加強規范化制度建設,創造條件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充分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措施,保證惠企政策落實到位。實施科技創新“全覆蓋計劃”,力爭在前沿新材料領域規上高新技術企業中設立研發機構的比例達90%,推動形成科技支撐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責任單位:市科學技術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局、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重點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引導企業走“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重點支持一批目前產值規模中等,在細分行業中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企業,培育一批前沿新料領域“專精特新”企業,實現“由專至精、由精至強”。推動設立“專精特新”企業“綠色通道”,在項目審批、能源供應、獲得信貸、便捷納稅、貨物通關、人才培育(引進)等方面實施“特事特辦”“慢事快辦”等特殊工作機制。對新認定為國家級、省級、市級專精特新企業,分別給予獎補。通過貼息、資金有償使用等方式,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升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局、科學技術局、金融局、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服務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庫,制作并實時更新科技型中小企業名冊。推動大型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項目合作,扶持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發展。制定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培育計劃,在要素資源、合作機制、檢測認證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責任單位:市科學技術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局、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實施創新生態融合行動,營造優質產業環境
1.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扶持產業發展的產投基金、創投基金和省級專項資金支持。引導私募股權、創資機構投資初創企業及重點產業。鼓勵金融機構針對前沿新材料產業和企業特點,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開展產業租賃和融資租賃業務。引導市場化投資基金、天使創投基金等社會化資本參與前沿新材料項目投資,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積極上市融資。(責任單位:市金融局、科學技術局牽頭,市投資促進局、發展和改革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市、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探索前沿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補償機制,鼓勵開展首試首用試點工程,逐步建立前沿新材料產品的質量、責任風險保險機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落實國家、廣東省和湛江市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權管理政策,探索制定符合前沿新材料產業發展所需的科技成果供給導向政策。做好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工作,支持本地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機構,開展科技成果應用推廣、標準制定以及中試熟化與產業化開發等活動,推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與產業、企業需求有效對接,促進技術成果規模化應用。(責任單位:市科學技術局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督管理局、教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創新開放合作發展。以巴斯夫項目落戶為契機,著力引進一批產業契合度高、帶動性強、發展前景好的優質外資項目,積極與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開展多領域經貿合作,打造國際交流平臺。借助設立廣湛合作區的重要機遇,探索政府引導、優勢互補、政策疊加、園區共建、利益共享的跨區域合作模式,加強與大灣區相關產業銜接,做強做優前沿新材料產業鏈。加快融入“雙區”建設,主動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引進符合湛江產業發展規劃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落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合作共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在材料制造、材料應用鏈條上的擴大合作,構建開放型全產業鏈體系。(責任單位:市科學技術局牽頭,市發展和改革局、投資促進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商務局、市委外辦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強化頂層設計和規劃統籌,以“鏈長制”為抓手,建立前沿新材料產業集群工作專班,構建工作協調機制,強化各部門專項資金和重大項目的銜接,系統解決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市科技局會同市有關部門加強前沿新材料產業集群建設的指導和督促落實,扎實推進實施方案的宣貫和實施,主動謀劃推進一批重大項目、重要載體的建設和應用示范工作。(責任單位:市科學技術局牽頭,各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大資金支持
落實國家和省、市有關前沿新材料產業的扶持政策,鼓勵新材料企業通過產業引導基金、股權、債權等方式吸引和撬動社會資本加大投入。推進政策資源在產業集群培育發展上的協同與合力,統籌用好產業扶持資金、重大科技專項等各類資金優先支持前沿新材料。鼓勵企業用好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綜合運用貸款貼息、科技服務補貼等多種方式,支持前沿新材料產業重大項目、重大研發平臺建設。(責任單位:市科學技術局、金融局牽頭,市稅務局、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快人才引育
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聚焦前沿新材料重點發展領域,充分給予住房購房補貼、科研經費支持等政策優惠措施,面向國內外引進前沿新材料高精尖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推動校企合作辦學、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加強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力度,支持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建設人才技能實訓基地,培養前沿新材料產業發展亟需的技能型人才,培育高水平技能人才。鼓勵企業聯合人才培養機構采取定向委培、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等方式培育前沿新材料工程技術人員。支持重點企業設立創新實踐基地,建立靈活多樣的人才柔性使用模式,完善知識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發展體系。(責任單位:市科學技術局牽頭,市人力資源保障局、教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強化用地保障
統籌規劃前沿新材料產業用地布局,多措并舉做好重點企業用地保障工作,積極推動與廣州、深圳等城市建立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合作機制,以聯合共建、飛地等多種方式設立合作共建科技園區。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為前沿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優先將前沿新材料重大項目納入市科技發展重點項目,享受相關用地指標獎勵政策,并強化跟蹤協調落實重大項目用地報批實施工,強化項目業務對接、技術指導和保障服務,保障項目用地無縫對接。(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城市更新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湛江前沿新材料產業鏈圖譜